领航者|泰康董事长陈东升:要做就做最大最有前景的产业

发布时间:2018-10-03


1

九二年:

改变国运、改变命运

1992年,对中国来说是传奇的一年,对于陈东升个人来说也是一样。

彼时的陈东升,还在《管理世界》杂志社工作,他在80年代末首创了“中国500强企业的评选”。


他由此发现,一个国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数目,与它的经济地位是完全正相关的。因此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“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一定要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。”

邓小平南巡,改变了社会的共识,给了社会主流精英一个信号:下海,去创业,是一件光荣的事。于是,一股下海试水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潮流就掀起了,这批人被陈东升命名为“九二派”。


1992年,35岁的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陈东升,揣着中央刚刚出台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条例的文件,“义不容辞”地从体制内辞职下海了。

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

光有实业报国之心不够,陈东升又是如何做到在1993年、1994年、1996年,短短四年内,连续创立了中国最早一批的拍卖行、物流公司、保险公司三间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企业呢?

2

九三年至九六年:

既有偶然,又有必然

陈东升的创业故事总是在寻找一个行业空白,创造一个行业标杆,带动一个行业发展。拍卖、物流、保险,他赚的是古人、今人和未来人的钱。他用“既有偶然,又有必然”来形容自己的决定,用“世界经济的雷达去看盲点,哪个地方是空白点,没人做,我去做,我就是这方面的专家。”


80年代末的时候,中国了解世界只有两个主要窗口,一个是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最后的国际新闻5分钟,还有一个就是《参考消息》。

通过观察,陈东升发现80年代是西方艺术品的一个高潮。那些“那么神秘、那么高雅、那么刺激”,看似高不可攀的、仰望星空一般的画面,从此深深扎根在陈东升的心里。

这些偶然的画面,也在日后,当陈东升的一个员工,拿着《羊城晚报》说“中国5000年的璀璨文明,居然没有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”,而提议这是个好点子时,陈东升很笃定,“要办就办西方那样的拍卖行”。


创办物流,得益于陈东升在日本留学的弟弟,说日本有个宅急便服务很方便,中国没有,陈氏两兄弟就决定要在中国也创办一个,“我们两个人,两天两夜都在兴奋之中”,取名叫“宅急送”。

“年轻人要有冲劲”,那时候谁也没有想过,有一天中国的大街小巷,会跑着他们一拍即合的“送货黑猫”。


保险就更有意思了。1990年,陈东升到日本访问,看到满街的“东京生命”、“日本生命”、“东京火灾”很震撼,陈东升很好奇。

在得知“火灾”就是财产保险公司,“生命”就是人寿保险公司后,陈东升很惊讶,“人寿保险公司这么大的生意”。于是,一颗人寿保险的种子,就埋入了他的心中。


在许多人看来,陈东升同时实现了三个不同领域创业成功的梦想,然而陈东升的秘诀却非常简单:定位清晰、心无旁骛。

3

九六年:

从坐冷板凳到跻身世界500强

1992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几家国有企业联手,向人民银行申请创办中国第一家财产保险公司,却被要求改办他们“不懂、也不敢”的人寿保险公司时,陈东升嗅到了商机。

“这么好的机会,你不办我来办”,他第二天就跑到了北京王府井的新华书店,把所有有“保险”两个字的书,全部买了回来。


那时,陈东升没有钱、不懂金融、没有政治背景,却逢人就说自己要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,“所有人都觉得我是神经病”,你凭什么能够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?

当时,大家追逐的是证券公司、信托公司,“还有那个时候最时髦的,城市合作信用社,就是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”,也有人劝他改行,他却下定决心要坐冷板凳。

“我觉得信念很重要,我很坚定”,就创办了这家公司。


为什么不放弃?他看好中国发展的大趋势,看到对于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来说,买车、买房、买保险将是最大的需求。世界五百强企业里面,人寿保险公司有50家。“我觉得人寿保险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,就坚持我要拿人寿保险牌照”。最后可能也是执着,感动了监管人员。

坐了四年的冷板凳,1996年,国家放行第一批保险公司,泰康就是其中之一。


今天,泰康人寿,是全中国最领先、也是最国际化之一的人寿保险公司。

陈东升认为,国际化不是在国外开一家公司,就称自己为跨国公司,“这太肤浅了”。国际化是按国际标准、国际成熟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文化来塑造的公司,“坚持市场化,就是要坚持专业,就是要坚持规范,就是要坚持国际的标准”,一点点走出自己的一条路。


陈东升有一个座右铭,“大事要敢想,小事要一点一点地做”,缘起于小时候背毛主席的老三篇的反自由主义里,说知识分子“大事做不来,小事又不做”。陈东升希望为今天一些眼高手低的年轻人树立表率,要脚踏实地敢想会做。

4

零七年:

医疗养老,激情燃烧

自八九十年代开始,陈东升到过很多国家访问,也做过很多研究,他认为自己是“崇洋不媚外”,结合中国作为后发经济国家的实情,提出了“创新是率先模仿”的中国企业后发理论,以模仿开始,找最好的模仿、也要最快地模仿,通俗的话说就是“今天美国火的,明天中国一定火”。他秉着这个思路,继续寻找机会。


陈东升说了两个没想到:“中国老年化来的这么快,大家没想到;我们的准备那么不充分,没有想到”。养老、医疗,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,会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
美国社会养老有三支柱:政府、企业、个人,政府大概4万亿美金的养老金,企业大概16万亿,个人也有约8万亿,总共是26万亿的养老保险资金,是GDP的140%,而中国养老金的储备只有5万亿人民币,是GDP的5%-6%。


陈东升去美国参观一个养老社区中心,“我进去半小时就被征服了”,看到长者们在一流的硬件和优雅的环境中,悠然自得、幸福愉快的状态,“当时我很震撼,这不就是我们老说的共产主义生活吗?”

2007年,陈东升决定进军养老领域。

5

未来二十年:

立志解决养老难养老贵

陈东升决定深耕寿险产业链,进行深度的产业整合,利用保险资金源稳定且长远的特有优势,将保险资金运用中的20%的不动产投资,用来办机构养老,是一种世界级的商业模式创新,致力于在中国点燃一场养老革命。


中国有“养儿防老”的古话,或许今天还有一些保守的思想,认为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。但陈东升指出,老人在养老社区中,能找到很多新的伙伴,能排解孤独,还有有医疗保健的配套,和文化养老,能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健康、更丰富,他自己就很乐意接受。

虽然投资大、收益不高、回报慢,但这却正好是保险公司的一个优势。“我觉得人寿保险公司投养老社区、投医院就相当于投了一个长期的国债。”


陈东升举例说,“在目前泰康管理的1.2万亿的资金中,若拿出200亿去投养老社区,或许几年没有收益,但是还有1万零1千800亿资金的投资回报,可以覆盖这个200亿资金的短期零回报。但10年、20年后,它就会为保险公司带来稳定的长期的现金流。”

陈东升将目标回报控制在6%-10%之间。“养老、医疗是为人民服务的,我们不愿意、也不允许在养老社区和医院领域的投资去追求高回报。” 


为了让更多普通人能享受到好的养老社区服务,他希望之后能进一步降低成本,包括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、用“时间银行”的概念等来降低人力成本。

“时间银行”的概念就是,一个60岁的老人,在社区里帮助80岁的老人,社区会给予相应的积分,等到他80岁的时候,又可以用积分来换得新的60岁老人的服务,同步建立一种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回馈。


“所以我剩下的、未来的这个生命的时间,就是坚定地再不去做别的了,坚定地把医养这件事情做下去。”

“虽然你赚的钱没有别人赚得多,但老人们在这儿过着欢快的生活,老人们给你这些感谢,其实人生还追求什么呢?”


看到陈东升的状态每天还是活跃在第一线,但是因为找到所爱,使命感驱使,所以不累,以一种特别亢奋的状态去继续做一个奔跑着的少年!

来源/凤凰卫视